痛谈”惯子如同杀子“

教育信息 0

    ————李洪梅

纵观天下,哪个父母不爱孩子?爱子不等于惯子。

我们常听说一句话“惯子如杀子”,有这么玄乎吗?有,那我们就来谈一谈。

谁都知道,这是一句俗语。惯:娇惯。一味娇惯子女,反而会害了他们。指对后代绝不可溺爱。

张占稳在《也谈“惯子如杀子”》中说:“俗话说:‘质子如杀子。’如果娃做错了事,大人也不批评教育,娃还以为自己做得对,久而久之,瞎毛病染上了。”的确,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谈就谈呗,为什么还要痛谈?不得不承认,娇惯孩子的结果多是有痛彻的领悟。

上周末,我与朋友喝茶,期间,她聊到了一件让她头痛的事情。她的女儿班上有个“混世魔王”,在家里,爸爸妈妈对他宠爱有加,对他的举止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在学校,他不但不听课,还作出很多恶作剧,以此作为上学的乐趣。小的时候问题还不是很大,诸如不交作业、跟同学打架这些事情发生时,老师的教育还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可到了中年级,胆子越来越大,无缘由地欺负同学、上课吹口哨、破坏公共财务、甚至把手机和刀具都拿到班上......此类事情层出不穷。一年级起,老师与家长多次沟通,家长认为孩子小就应该天性自由,长大了,当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很难纠正了。  

我曾看过一本书,我是出于对一个问题好奇才读这本书的。“一个人的发展,天性和教养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似乎尖锐,但很实际。其实,这两个因素很难量化地去衡量,可以说都很重要。天性不等于任由野蛮生长,成长过程中的教养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当重要。教养一词并非是大家平时认为的有失常理的一种理解,而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是教育培养,多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属于他律化显现。这本书认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和遗传相比更能决定这个人后来的性格和命运,因此,完全天性自由是偏颇的。

朋友女儿的同学很显然是被所谓的天性而误,听着这个朋友的叙述,感知她担心女儿被影响的焦虑,我是倾听者,也是思考者。惯子如杀子,这个似乎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都无原则无底线地忽略了。

几年前,我教过一个类似的学生,我清楚地记得一次与这位同学的妈妈沟通:“小豪(这里化名)妈妈,小豪今天把窗子卸下来了,并踩碎了玻璃,说用玻璃制成玻璃刀,可以随便扎老师和同学,您来了解一下情况,好吗?您可以......”我的话还没说完,对方就有些恼火了:“老师,我觉得我的孩子没有错,这不是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窗子多少钱,我可以做一个赔上。”当时,我就怔住了,知道没有沟通下去的必要,又试着和孩子的爸爸沟通,爸爸轻描淡写地应了几句,但强调不能吓着孩子。可想而知,这个问题不了了之。这个孩子每天都能给我一些“惊喜”,让我应接不暇。最终,小豪在父母的“支持”下,愈演愈烈,做的事情越来越离谱,没能完成学业便辍学在家了,当他的妈妈想教育他时已经晚了,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更有甚者,“中国第一懒人”杨锁,从小得到父母无底线的溺爱,最终导致饿死的悲剧。这种领悟,可谓“痛”吧?

新加坡的教室里都挂着教鞭,教师的权威都在这鞭子中,即便这鞭子很少用,它摆在那儿,就是有形的戒律,自然鞭形于目,鞭笞在心。虽然时代的发展,我们认为“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但无原则的“天性保护”伤了多少本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孩子。这不但出现了因无法管教终止学习,甚至危害社会的顽劣行为,还出现了小时候放任,长大后想管,孩子一时接受不了选择轻生的极端行为。

近期,我们看到了一些刺痛目光的新闻,百度搜索,最新的几条:一天2名小学生自杀身亡;一小学生跳楼自杀,最后的遗言;悲剧再上演,3名学生自杀,1名小学生,1名初中生,1名研究生......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新闻,孩子的玻璃心是怎么形成的?由天性到规则,这个过渡我们该如何掌握?没有无原则的宠爱,大概就没有无承受的玻璃心。这种领悟,更谓“痛”吧?

在我接手一个问题较多的班级时,我借鉴了《儒家箴言三百句》中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得益于《三国志.蜀志传》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创建了“三毋学园”——毋恶、毋固、毋我。其中一个元素是告诉孩子们恶无论大小,不做。孩子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习。

回想我们那个年代,提倡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比贡献、讲奉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

反观现在谁还舍得孩子吃一点苦?吃穿用都是最好的,玩具到处扔且任意妄为,真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吓了。

父母总认为自己吃苦了孩子不能苦。生活上除了无微不至,几乎什么也不让孩子干,生怕累着。在做人做事的道理上总是说: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懂了!除了自己不管不教,还不允许别人批评教育,甚至包括老师训诫。殊不知,这往往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懂是非曲直,不明善恶美丑,更不会感恩。孩子毕竟要自己面对生活,父母的羽翼终有一天无法遮蔽风雨。父母应该攀比的不是谁的孩子更享福,而是谁的孩子更有本领面对以后的生活,更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社会。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说:“孩子六岁之前就要让他知道有些事是不可以满足他的,即便他哭得在地上打滚。”;一项调查显示,孩子过了13岁的年龄就失去了教育的黄金时期;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也指出,把教育惩戒权还给老师......

这些声音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正确地爱孩子,娇惯不是爱,反而是害。那么痛的领悟,我们不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