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成学生希望课间能出去玩 10分钟如何不再静悄悄?

教育信息 0

课间10分钟如何不再静悄悄?

  “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6月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50号,公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曾经,童年的课间时光是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三三两两围成一团,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有的扔沙包,有的弹玻璃珠,直到上课铃响才气喘吁吁、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然而,中小学课间十分钟逐渐变得“静悄悄”,孩子们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

  如今,针对一些学校出于安全和便于管理的需要,限制学生课间活动和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情况,《规定》明确提出不得对学生课间出教室等设置不必要约束。课间十分钟为何越来越“安静”?新规之下,如何让孩子们寻回课间十分钟的快乐时光?

  孩子为什么课间不爱出去玩了?

  “现在的孩子们在课间都不怎么爱出声了。”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教师古墨(化名)还记得十多年前自己的童年时光:每当下课铃一响,同学们撒丫子跑到院子里,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到冬天,孩子们在雪地里撒欢儿打滚儿,满身是泥地回到班里。

  “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现象由来已久。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

  近日,记者探访北京多所小学,了解学生如何安排课间活动。

  “一下课我们就去操场玩,跳房子、编花篮或者跳绳、踢毽儿,只要老师不拖堂,我们就来得及出去疯玩。不过也有些同学不爱动,就在教室里坐着。”北京西城区实验二小涭水河分校一名二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该校教师说,平房和操场是实验二小涭水河分校给学生创造丰富课间活动的先决条件。得益于这些条件,每天大部分学生能多出近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

  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难以做到这一点,课间学生们常常“宅”在教室里。

  5月7日,在西城区某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楼,第一节课下课铃一响,五(3)班的37名学生收起上节课的学习用具,准备好下节课要用的课本。随后,有大约20名同学出去接水、上厕所。楼道里,自由活动的学生数量不多,该校教师表示,每个课间,一个楼层中自由活动的孩子都不超过40个。

  记者在东城区回民小学看到,课间真正愿意出来放松的学生也不多。楼道里,除了日常的值班老师外,还设置了学生纪律考勤员,由各班班干部轮流担任。该校德育主任肖薇表示,为管理方便,课间会安排老师、教学主管等进行巡查,对跑得过快、打闹的孩子予以管理。

  “我们课间可以去上厕所、接水,其余时间基本都在班里。我们可以看班里的图书,也可以聊天,但不能在班里跑跳。”就读于北京东城区某小学的朵朵告诉记者,上学期的某次课间,她上完厕所没有回班,而是去了楼下的班级找好朋友聊天,结果被班主任批评了。“老师课间基本都在班里陪着我们,如果发现有同学出教室没有及时回来,就会着急。”

  课间“动”起来,到底难在哪?

  哪些原因导致了“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在新京报就该话题所做的网络调查中,57.8%的受访家长归因于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40.37%的受访家长认为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去操场活动,此外,也有超三成的受访家长认为,方便老师管理、为提高成绩利用课间做作业等是导致课间静悄悄地重要要原因。

  采访中,学校老师也提到了对学生安全问题的顾虑。

  “不是学生们不喜欢出去活动,而是楼道里的老师一多,孩子们就不愿意出去玩了。”西城区某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杨采莉(化名)表示,根据学校要求,在课间十分钟,全体教师都需要到楼道里、楼梯拐角处等地方值守,维护楼层秩序,禁止学生在楼道里喧哗、打闹,防止学生发生意外。“违反纪律的学生不多,老师一般也就是适当提醒。有时候是喊一下学生的名字,有时候是一个眼神,学生自然就懂了。”

  杨采莉说,学生“自由活动”与教师的“安全管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说不清道不明的界限,“只要是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学生总归不会放开了玩的。”

  杨采莉希望孩子们能利用课间多出去跑跑跳跳,但安全问题是学校老师最大的顾虑。“很多年前,学生是可以在走廊里、楼梯上自由活动的,但是难免出现磕碰。尽管这种概率很小,一旦发生在某个或某几个孩子身上,家长就会很敏感。”杨采莉说,即使是正常范围内的磕碰摩擦,部分家长也会觉得是学校的监管不到位。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她能理解学校出于管理方便所采取的措施。

  除了安全考虑,时间、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也是学校无法把课间十分钟彻底交到学生手中的现实原因。

  不少位于城市的小学场地面积有限,教学楼相对较高,学生们很难有时间在课间十分钟真正出去活动。

  对此,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副校长张莞霏深有同感。“我们有三个校区,全校人均运动场地面积是3.19平方米,但是,其中一个校区面积很小,人均运动场地使用面积只有1.61平方米,就连课间操都需要分批次、分场地进行,更别说让孩子们在课间自由出来活动了。”她表示,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般安排在教学楼的低层,课间有时还能出去走走,而高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课间出去活动。

  此外,也有老师认为,课间只有十分钟,时间太短。

  “遇到拖堂的老师,学生们连换换脑子的时间都没有,就又要进入下节课。如果下节课是科任课,孩子们还要排队去操场,或者美术、音乐教室,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而且,我们要求老师至少提前五分钟进入课堂,老师往那一站,孩子们就没有放松的心情了。”古墨说道。

  如何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放学后回到家就是写作业,有时能写到晚上11点,一整天基本没啥活动量,身体素质不行,引体向上一个也做不了。我那会儿在学校,课间跑跑跳跳,放学了还打篮球,整天不停在运动,短跑啥的都是第一。我优秀的运动基因一点儿都没遗传给他。”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的陈朋是位70后,他的儿子今年12岁,就读于大庆某初中二年级。陈朋对孩子在课间的情况不太满意。

  一个半月前,陈朋要求儿子在校期间也加大运动量,“课间的时候让他出去跑跑步,还带动了他们班里另外一个男生跟他一起跑。”在陈朋看来,学习成绩可以没那么优秀,但是身体素质必须跟上,“这才是一辈子的事情。”

  70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的倪女士表示,课间还是应该还给孩子,“尤其中小学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在倪女士看来,课间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释放学习压力,“孩子之间可以建立友谊,也能锻炼心理素质。我觉得,心理健康比学习更重要。”

  事实上,为确保学生课间休息娱乐的权利,教育部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针对学校、家长关注的安全问题,在4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到,教育部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减轻或者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受到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

  对于课间十分钟如何变得“热热闹闹”,目前多地中小学也多有探索。如针对时间有限的问题,天津市教委将课间时间延长,统一将小学课间时间从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

  北京不少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开发室内活动项目,以丰富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如东城区回民小学为每个班级准备了“民族游戏箱”,里面有羊拐、多米诺骨牌、跳棋、九连环、魔方、翻绳等。东城培新小学则在楼道里设置了图书室,内有图书、毛绒玩具、魔方等,可同时容纳十名左右的学生到里面休息、放松。

  在武汉,光谷第十一小学(武昌实验小学光谷分校)则通过建滑梯、“零拖堂”、教师执勤等多项举措保障“活泼、有序”的课间十分钟。

  “生动活泼、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青少年该有的样子。即便空间有限,也不能把孩子束缚在课桌上写作业或者在教室里发呆”,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看来,让课间不再“静悄悄”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责任担当和高质量管理,“校长重视了,科学调整课时安排,强化安全管理,有序组织活动,可以让课间充满活力。”

  超六成学生希望课间能出去玩

  新京报讯 (记者杨菲菲)近日,就“课间十分钟”话题,新京报记者通过微信、微博以及线下等多渠道,对在校中小学生和其家长分别开展了相关调查,三百余名家长和中小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超7成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关于课间活动有相关规定,如不准在走廊内奔跑和不准在教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课间主要是外出喝水、上厕所,或者在教室内看书、写作业。

  课间为何“静悄悄”?在调查中,不少家长认为,校方出于保证安全、提高学习成绩、便于教学管理等原因造成的,也有家长表示有现实因素的制约,比如,十分钟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去操场活动;学校场地有限,学生数量多,没法开展课间活动。

  新京报小记者对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在校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填写问卷的学生年龄段集中在10至12岁。调查数据显示,近三成学生对目前的课间安排不满意,65%的同学希望课间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者自行走出教室,自由玩耍。

  对于目前孩子不能在课间充分运动的情况,不少家长表示担心。超七成家长认为,课间不充分运动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缓解压力。不利于培养运动习惯和容易造成视力下降也是家长担心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好“课间十分钟”?75%的家长认为,课间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安全有益的课间活动,超六成家长认为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一半家长认为学校可以探索在室内、走廊也可以开展的课间活动,超四成家长认为可以延长课间休息时间。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北京市东城区宝华里小学等校新京报小记者站对此次调查的支持。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杨菲菲 冯琪

  课间十分钟是如何慢慢变安静的?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屡次引发公众热议。此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里的一番追问引发观众共鸣:“请问连课间十分钟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怎么样支撑篮球、足球、排球冲出亚洲?”

 

  课间十分钟本该是孩子们走出教室、放松身心的时间,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少学校把课间活动变成了“课间圈养”。学生们也逐渐习惯了课间待在教室里聊天或者准备下节课要用的材料。

  在4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到,影响“热闹的课间”的因素,一是场地,一是“担心”。课间十分钟是如何慢慢变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到底应该用来做什么?如何才能将热闹的课间还给孩子?多位专家就此提出观点和建议。

  原因1

  学校担心安全风险

  “有很多学校领导、包括家长担心,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如果学生们活动得太剧烈、太激烈,容易出现危险。”4月2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王登峰指出,这涉及体育运动场所以及安全风险防控,属于条件保障问题。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艺体教研室教研员张彤认为,学校考虑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仅靠学校自身就能解决的。受场地条件限制,孩子跑闹,很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比如滑倒等,当下法律、机制还不够健全,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多情况需要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有些学校迫不得已,不鼓励孩子们在课间过多活动。

  ■ 建议

  健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做好安全教育

  王登峰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场地设施改造是一个长期问题,目前来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意外伤害防控机制的建设、保险的建设,王登峰表示,教育部一直在努力推进。“目前,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减轻或者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受到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看来,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既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维护学生一生幸福的技能。从长远看,如果学生没有安全意识和技能,在学校被过度保护,出了学校反而容易导致更大的伤害。

  原因2

  时间场地限制活动开展

  王登峰曾指出,现在很多学校还比较缺乏体育场所,特别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学校,这方面问题会更加严重;农村地区可能由于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缺少运动场地,这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张彤坦言,现在大中城市很多学校是楼房,若要在课间十分钟安排活动,空间非常有限,跑步、跳跃都受到场地限制;另外也不太安全。此外,课间只有10分钟时间,学生上完一节课需要一定的休息调整,最简单的是喝水、上厕所,同时也要整理上一节课的课本用具,准备下一节课的书本用具,有些学校、有些科目还涉及转换教室的问题,10分钟做这些有时还不够用。

  ■ 建议

  开发室内设施、适当延长课间休息时间

  对于场地的问题,王登峰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去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制订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去解决这些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建议,学校在不拖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延长课间休息时间,让孩子们得到充分放松。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发一些室内设施让学生放松,或者鼓励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楼道里展开合适的运动,哪怕做高抬腿,都是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

  原因3

  活动设置缺乏科学研究

  如何安排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怎样的设置才是科学合理的?是集体组织?还是学生自发?活动强度要多大?对于课间十分钟的安排,张彤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安排中遭遇的现实难题。

  此外,张彤也提到,课间设置的活动内容能起到多大作用,发挥什么效果,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量研究结果。

  ■ 建议

  以班级为单位设计体育游戏探索“微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只是用来喝水、上厕所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十分钟走出教室,眺望远方,放松眼睛疲劳,减少久坐时间,如果利用这十分钟做一些体育活动,既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能促进身体健康,更有效地学习下一节课。

  课间时间毕竟有限,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各自组织设计一些体育游戏,用时短、有趣、竞技或合作等形式的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利用率。既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活跃了班级氛围,增进班级凝聚力。

  吴键建议,可依据学校实际,科学合理指导、安排学生进行微型体育艺术活动或者自由活动,让孩子们能享受大自然的空气、阳光和风雨。“微运动”是指可以在狭小空间(比如走廊、教室等)进行的肌肉拉伸、身体平衡、自重力量练习等等。在操场、教室或者走廊上进行“微运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此外,适当调整学校的作息时间,满足学生的需要。

  原因4

  主体意识欠缺

  张一民指出,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十分钟时间太短了,没必要再出去活动,而是直接准备上下节课。也有老师希望学生利用这十分钟多学习一会儿,并未考虑到学生需要去室外活动,消除疲劳,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迎接下一节课。

  吴键认为,“静如止水的学校一定不是好学校。一有气温变化,就不组织晨会;课间操对学生‘禁足’的学校,其校长肯定成不了教育家。”在吴键看来,关键问题还是科学认识、责任担当和高质量管理问题。校长重视了,科学调整课时安排,强化安全管理,有序组织活动,可以让课间充满活力。

  ■ 建议

  学校要转变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教室

  张一民建议,学校、老师要增强意识,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放松身心,不要有过多的限制,要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教室。

  吴键表示,一定要将课间还给学生。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专注力维持是有限的,疲劳学习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课间的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身体分泌良性化学介质,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张彤则认为,学校不同时段的安排有各自的功能。如果想让孩子在学校锻炼身体,应该利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社团等。孩子课间放松有多种方式,不一定是体育活动,也可以自发地做一些小游戏,或者跟同学聊聊天,如果人为刻意设计,孩子不一定认可,也不能保证真正达到放松的目的。

  ■ 政策沿革

  2006年4月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

  2008年9月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

  坚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认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督促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或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

  2012年3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近期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2017年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课间和必要的课后自由活动时间。

  2021年4月25日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2021年6月1日

  教育部签发《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戚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