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繁昌
2020年是特殊一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这一年里,来自高校和院所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一线,不仅利用各自所长推动着病毒溯源、检测试剂、疫苗研发等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还利用科学知识告诉民众如何防范和抗击疫情,有力保障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那么,对一所科技大学来说,面对突发的疫情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日前,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不仅介绍了这所刚满10周岁的年轻大学所承载的教书育人和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还谈及了他对科技与新冠、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产业等方面的见解。
科技与新冠:提供科学应对方案
《中国科学报》: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作为一名学者,以及一名高校校长,您是如何看待科技在这场疫情当中发挥的作用的?
陈繁昌: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自然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共生共存,人与自然相处的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流行病的防控与防治也应如此。以此次新冠疫情为例,从传染源追踪,到病毒检测,再到疫苗研发,涉及的研究方法很多,各有利弊,但也从侧面说明,科技的发展对健康和生存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大学校长,在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我就在思考科技能为这场疫情做点什么?
当今世界人们的流动性增强,这一次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染性也更强、更致命。我们要如何应对呢?2020年3月,我向全校教职工发出请求,希望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者能利用自己的研究应对新冠疫情。
虽然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个病毒流行的原理、如何影响人们的身体、获得的免疫能够持续多久等。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坚信唯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应对这场疫情带来的挑战。
另外,科学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的沉淀,等到疫情爆发再发展科学技术则为时已晚。因此,每个国家都必须认识到投资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投入。
《中国科学报》:请问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在这场疫情中贡献了哪些科技力量?
陈繁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虽然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没有医学院,也没有传染病的研究人员,但是我们有很好的化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领域的科研团队。
比如,生物领域的科研人员开发的针对COVID-19的检测试剂比标准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更有效,使用的制剂更少;相关科研团队通过与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合作,研发的检测试剂大约在15分钟之内就可以得到结果;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人员与中国的科研团队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影像资料,结合PCR的检测结果,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
面对疫情,我们认识到仅靠科学还是不够的。各国政府也需要在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我们看到政治,尤其是地缘政治也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进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比如戴口罩、采取隔离、封城、封国等举措,这也是社会学发挥的作用。
科技与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中国科学报》:您先后接受了东西方不同的教育,那么您是如何看待东西方高等教育存在的差异?请预测这种差异在未来会出现什么变化?
陈繁昌:我认为这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教育下一代和创造知识的目标是共通的。但不同的社会对大学寄予不同的期望和支持,这取决于当地政府出台的教育政策,及其文化和历史背景。
东西方社会在对大学教育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些社会期望大学提供就业培训,甚至是就业安置;有些社会期望大学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为政府提供独立建议。一些观点认为,西方学生注重个性,喜欢探究;东方学生看重考试,循规蹈矩。随着世界日益全球化,这些差异将变得不那么明显,但也不会完全消失。
《中国科学报》:国内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的学者曾提及,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今后还会继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深刻转型,亟待建立全面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您是如何看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转型的?能否给予一些建议。
陈繁昌:在我看来,学生的质量和多元化可能比入学率更为重要,当然学费也是入学率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就业或者技术进步。
现在中国涌现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大学,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等,这都是很好的发展势头。这些大学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力量”和“学校自主权”,自然发展多元化的中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转型没有完全通用的方法,我们更乐于看到的结果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陈繁昌:科技应该像文学和音乐一样,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民众只有掌握科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因为我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正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没有科技,我们的社会不能很好地运转,也难以进步。此次新冠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各行各业都需要新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改进产品,但更重要的是,新技术不仅会颠覆现有的行业,还催生出新的行业。因此,有远见的行业领袖应投入研究,开发新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实现增长。
由此可见,科技应成为各级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这样未来的领导人和民众所具备的观点和知识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及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科技有助于变革和改进教育方法,比如在线教育便是一个例子。
科技与社会:有责任帮助全社会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一所科技大学应该承载什么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陈繁昌: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社会机构的一部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大学,必然会得到社会的支持,大学也有责任帮助全社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生疫情的危机时候。
说起大学的职能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认识世界、创造知识,就是通常所说的研究,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从全球招募最好的研究人员和教职人员。此外,我们要承担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学生到博士,到博士后,乃至研究人员,人和知识是大学的两个主要的产品。
而科技大学承载着双重使命。第一重使命是进行研究和教育,第二重使命就是创新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后者既是使命,也是挑战和责任。
《中国科学报》:从香港科技大学到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请谈谈您对科技大学的理解与认知。
陈繁昌:当前,一批年轻的科技大学先后问世,比如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等。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大学出现呢?因为大学除了教书育人,还有一个使命,就是创新。现代社会,科技对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各地政府非常愿意建设科技大学,他们认为科技大学可以对企业和技术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这些科技大学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学生有可能会创建自己的公司,凭借自身实力成为技术的领导者。
我接触过的教授中,他们有些认为自己是来大学作研究的,而研究意味着探索未知的东西,但是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这些研究可以产生什么用途。然而,社会是期待大学可以带来实际的影响,希望大学可以帮助社会创造工作岗位,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给产业界带来改变,等等。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是给自己确立了全球性大学的定位,我们的教职员工来自于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在沙特众多的大学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是一项实验,也是一个试点。
《中国科学报》: 为什么说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是一项实验,也是一个试点?
陈繁昌:我们希望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可以重建千年前的智慧之家,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为造福全人类而探求新知,此前在中东乃至北非地区均没有这样的大学,所以说这是一项实验,也是一个试点。同时,我们也希望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能为沙特阿拉伯和全世界的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与产业:促进经济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报》:如今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并参与产学研合作,您认为产学研合作在科学大学里处于什么地位?能否结合具体案例来谈谈?
陈繁昌:从科技大学自身来讲,不仅需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以产出更多成果,还需要思考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如与企业的合作就是我们在开展技术研究时需要关注的。
校企合作,对大学来说可以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对企业来说可以雇佣有经验的毕业生,可谓双赢。
为了促成这样的合作和双赢,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建设了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研究与技术园,园区聚集了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美国陶氏化学公司、IBM、德国Thermo Fisher等一批企业。其中,沙特阿美公司是一家大型的石油公司,尽管公司内部就有不少科研人员,但他们仍然希望能够与大学,特别是科技大学开展合作。
《中国科学报》: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有选择创业的吗?学校对创业者会给予哪些具体支持?
陈繁昌:创业体现在科技大学的第二个使命里。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研究与技术园里已经有一些创业公司。我们也希望吸引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来到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深造,帮助他们创业。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有专门的项目来支持年轻人这种创业。前期,我们会帮助创业者利用教室或实验室里的想法和创意,教他们如何创办企业,帮助他们筹集资金,并推荐他们去参加一些国际性的竞赛。
我将在自己的任期内,鼓励所有学生至少有两周的课外体验时间,去体会创业家的创业精神。即使是数学等基础研究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花时间去参与这种体验活动,我称该项目为“全民创业”(Entrepreneurship for All)。
《中国科学报》: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发展至今遇到的最大困难时什么?如何解决?
陈繁昌:我想从两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是全球的角度,一个是本地的角度。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历史非常短,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是谁,也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这是每一所新大学都需要面临的困难,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以打动更多人加入我们、了解我们,并最终产生一定影响,这是一大挑战。
从本地的角度来看,困难与科技大学的双重使命有关。目前,我们在第一个使命——研究和教育方面做得还不错,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但在第二个使命——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方面还面临着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才能够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
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没有第一个使命就没有第二个使命。如何在两个使命之间维持平衡,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沈春蕾)
个人简介:
陈繁昌,1973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1978年于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系,1979年进入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1986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任教,2001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自然科学学院院长,2006年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助理会长,2009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第三任校长,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8年出任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本文互联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