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凉山支教工作圆满结束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成都体育学院将陆续组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到凉山州布拖县17所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四川省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硬骨头”,布拖县、昭觉县位列全省88个扶贫重点县之一。成都体育学院与布拖县的深度合作,一方面拓宽了体院学生实习、就业渠道,开拓了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体育帮扶来实现精准教育扶贫,支持当地教育发展,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支教老师们的到来,使得从没开设过的体育课得以正常进行,他们教授了专业的体育技能、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在多所学校还筹划组织了首次运动会。并因地制宜,充分运用有限的场地器材,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教给学生们多套广播体操,使得这些不只成为城里学校的专属特色。
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
支教老师们充分展现了体院的专业特色和优势,选拔筹建了校足球队,校篮球队和健美操等,并进行专业的课余训练,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联赛应运而生,学生们体会到领略到体育的魅力,大家学习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
先后开展了“讲好普通话”活动和“爱祖国”系列主题班会,还配合当地学校开展“千师进万家”,一帮一扶等活动,走进每个家庭,了解学生情况,根据不同背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力争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支教老师们懂得大山里的孩子虽然需要钱改善贫困的生活,但更需要好好读书,改变命运,而被忽略的梦想也应该被捍卫,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珍贵的梦想一旦落地,会让整个人生大放异彩。进行扶志,扶的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志”,更是移风易俗、改善乡村风貌的“志”。也只有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才能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记者从指导老师邓骁处了解到,第二批支教老师将于明年2月就位,将这只爱心火炬继续传递下去。每学期,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走出校园,开始他们的实习支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改变,由老师的学生变为学生的老师,给自己留下值得珍藏一生的经历,给学生留下知识与希望。流水的老师来支教,但却是铁打的支教团,不同的成员却组成了同一个支教团,影响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种影响也是积年累月的。他们说,这是一段不论走多远,回想起来都纯粹到无可比拟的日子,是孩子眼中的日月星辰照亮了他们。山河永寂,人间情长。用我们的所见所闻搬开孩子们心里的大山、拨开他们头上的乌云。让他们感知外部世界,萌生翻越大山、去看大海的意识,这将是我们支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希望我们的坚持和爱可以拯救陷入绝望的孩子,他们就像黑暗里的白月光点亮了学生也照亮着自己。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支教就是这样一种神奇而全新的经历,在山的两头架起了一架隐形的桥梁,把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人紧密相连,迅速成长。
邓骁老师说:有一次,高中同学谢琳无意间看到我发的朋友圈,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依然衣着单薄,没有过冬的棉衣穿,随即联系我准备捐赠一百二十件棉衣给补洛乡中心校的孤儿。第二天衣服买好后,她委托我亲自把衣服送到孩子们的手里,为孩子们带去冬日里的一丝温暖,看到孩子穿上新衣服露出高兴的笑容,我们也感到欣慰,希望温暖的大衣能驱除冬天的严寒,知识的传递,能扫除贫瘠的心田。
扶贫济困,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扶贫”是场持久仗,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需要全国上下都能加入进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用笔耕不辍、抓铁有痕的毅力和标准去拔掉根深蒂固的“贫困草”,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