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的一天,还被困在上海出租房中的合肥女孩汪旭接到了复旦大学招办老师的电话,她报考的专业扩招了两个名额,原本“待定”的她被录取了。
一个在心里藏了很久的梦,终于实现了。短暂的难以置信以后,是巨大的欢喜。到这一天,一年多来,甚至更久以来所经历的那些曲折与艰辛,那些无人诉说的彷徨与委屈,才真正成了过眼云烟。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人,汪旭是其中为数不多成功“上岸”的幸运儿。7月10日,她收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然后发了个朋友圈。“十年的功,聚成灿烂一分钟的梦。我也终于,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
高挑,长发,一点淡妆,得体的长裙,眼前的汪旭自信又明媚。“考研那段时间不是这样的,足足胖了25斤,什么形象都没有了。”
复旦是汪旭的“梦校”。初二去了一趟复旦,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梦。高考时,汪旭达到一本线,但仍不够抵达复旦。明知不会被录取,她依然在一本志愿里填上了复旦,以自己的方式与梦想的大学亲密接触了一回。后来,她一本滑档,被绍兴文理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十八九岁的天空,没有长时间的乌云。汪旭也不是普通的“二本女孩”。大学期间,她成绩很好,一直拿奖学金,大一时还拿过省政府奖学金。她不喜欢呆在寝室,利用假期走遍绍兴的文化古迹,也去过很多城市旅游。她还是校排球队主力,代表学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
大三,汪旭准备考研,她发现身边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备考,“至少有八九成吧。”每个人考研的原因不一样,对汪旭来说,除了希望在专业上有所精进,“还是想去复旦”是决定考研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记得很清楚,2021年2月28号,她回校复习备考。但除了关系亲密的朋友,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她想考复旦。在学校的统计调查表上,她随便填了个学校。“不太敢说目标,怕会被人问,要反复解释,压力会很大。”
作为一个“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的“三跨考生”,意味着专业课几乎全部靠自学。在一些论坛和公号里,“三跨”甚至被认为是最难“上岸”的一类。她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备考计划。3-6月是基础阶段,专业课要过三遍。7-9月是强化阶段,专业课要开始背书,要开始第一轮真题演练。10-12月是冲刺阶段……但一开始就不顺利。大三有10门课要同时兼顾,汪旭一直到暑假还没完成专业课过三遍的计划,考研群里很多研友已经开始背书。“每个人都特别拼,那个氛围就很煎熬,必须加快速度。”
她每天早上最迟7点起床,在自修室复习,一直到晚上10点半自修室关门。回寝室洗漱后,再去寝室楼的自习室继续奋战。寝室楼自习室也要抢位子。有时候没位子,就在自习室门口走廊里背英语。“早一点的话,12点多结束。12月开始进入冲刺阶段,经常一直学习到凌晨两三点。”
那一年的7月底,绍兴遭遇台风,连续下了快半个月雨。汪旭坚持冒着大雨去自修室。从宿舍出来要经过一个小坡,暴雨天,坡下面积满了水,得撑伞顶着风蹚水过去。那段时间,自修室里经常只有一两个人。
最幸福、放松的时光就是吃饭的时候。自修室十点半关门,她背着书包走回寝室,路过夜宵小摊,还会再带个饼。整个备考期间,她胖了25斤。
“网上有人说过,考研就像在黑夜里洗衣服。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近一年的备考时间里,汪旭无数次想放弃,大部分时间觉得自己考不上,很多很多次崩溃。2021年11月,绷到极致的弦好像断了。她放弃复习,花了半天时间做了一份简历,下载了求职APP,打算找工作。“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自己复习不到位,好高骛远,没有希望,肯定考不上了。”
但求职也不顺利。即便她成绩优秀,想去的单位也没给她一个面试机会,给机会的单位她又不想去。纠结了几天,她跟自己商量,“要不,再努力下?”
查分前放一首《好运来》
2021年12月25日,汪旭和全国400多万考生一起,走进了考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被认为是“史上考生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一次研考”,报考人数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初试、复试均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影响。受疫情影响,汪旭是在本校参加的考试。“主场作战”她觉得依然不顺利,英语完形填空没有时间做完,专业课第一场考出来直接哭了。“考完觉得,可能没戏了。”
春节后,汪旭来到上海一家出版公司实习。她报考的是出版相关专业,还是希望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万一进了复试,可以说一说。”她在上海租了一个房子,选在了虹口区一个老小区。住下来后发现,距离复旦只有四站路。
实习的第一天,2月21日,也是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的日子。前一天晚上,她睡不着,在床上睁着眼躺到快三点。等到中午,汪旭在实习公司点开了查分网站,手机放在耳边,放了一首《好运来》。分数在网页上跳出来,380分!这个之前不敢想象的分数真正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有点不敢相信,然后居然开始担心。“怎么会这么高,会不会大家今年都考得特别好?”
汪旭的忐忑并非无缘无故。随着“考研大军”规模日益壮大,考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分,依然可能过不了初试,对目标34所自划线高校的考生来说,还有可能过了国家线过不了校线,还可能总分过线但单科不过线……一直到国家线公布,3月中旬复旦自主划线公布,汪旭才能确定,自己通过了考研初试。她报考的专业当年计划招生12个人,她的成绩排名11位,排名第一的“准同学”,初试分数430多分。跟她同时备考的一位研友,已经是“二战”,在汪旭看来无论专业能力还是勤奋程度都让她仰望,却最终没过国家线。
过线以后,她去了一趟复旦。因为疫情,学校封闭管理,她只能在学校外面转了一圈。“梦想的大学,似近又远,心里忽然很难过。”
她没想到的是,更大的“考验”提前来了。4月1日,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陆续有小区开始封闭管理。先是小区出不了,然后楼栋也出不了。汪旭开始在家远程实习,同时复习备考。“长这么大,从来没经历过这么严峻的形势。”有几天家里没有米,然后又有几天,有米没有菜。后来物资供应才逐渐稳定了起来。
4月初的复试也只能线上进行。汪旭提前就买好了三脚架,做好准备。考试前几天,她崩溃地发现,家里无线网断网了。因为附近有一个军事管制区,手机信号也不稳定。
她一下子慌了。越来越多的小区开始封闭管理,考试院和学校的固定电话无人接听,宽带公司明确表示没法上门维修。她找到居委会,工作人员建议她在居委会面试,但人来人往、堆满物资的办公室,没法满足面试要求。
汪旭只好去敲邻居的门,希望能“蹭网”,但并不顺利。复试前一天下午5点,她终于敲开了邻居一对老夫妻的门。两位老人说上海话,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不仅同意她“蹭网”,还热情邀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复试。
陌生人雪中送炭的温暖,让她特别感动。第二天,汪旭带着自己的设备,在老人家里完成了复试。她也跟老人熟络起来,后来社区开始团购生活物资,她特意买了包子给爷爷奶奶送去。
足够努力也足够幸运
汪旭的考研路可能注定“一波三折”。复试结束后,她接到通知,最终排名13名,招生计划只有12个人,她被“待定”了。
走了那么远的路,却几乎直面失败,她在一个人的出租屋里嚎啕大哭。睡一觉起来,还是想哭,哭肿了眼睛。“被待定,希望太渺茫了。中间也问了老师两次,一直没有消息。”
一直到4月下旬,研究生录取收官前,汪旭才接到招生老师的电话。因为学院扩招了两个名额,最后时刻,她被录取了。她也是今年所报考专业录取的新生中唯一来自二本院校的考生。
梦想成真,实在太高兴。“特别想出去大吃一顿,可惜出不了门。”后来的故事都很美好。上海疫情好转,汪旭回到了母校,参加了毕业典礼,给学弟学妹做报告,分享考研成功的经验,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封闭了这么久,什么都没错过,想想自己还挺幸运的。”
回头看一年的考研路,她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结。她足够努力也足够幸运。457万考生,招生计划110.7万人,大约四分之三的考生最终会落榜。一路走来,很多跟汪旭一起备考、相互鼓励的研友,最终没能如愿“上岸”,包括一些她曾仰望的“学霸”。“已经不能简单用结果去评价这样一段经历。很多同学真的只是运气不够好。”
从小到大,她觉得自己都不是个聪明的学生,学习上总是要花很多时间。汪旭的妈妈很要强,对待女儿却一直细腻温柔,学业上从没给她压力。当初一定要考复旦,除了圆梦,还有一个原因。“想让妈妈真正为我骄傲一次。”(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实习生 陈传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