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文 安徽省近日印发通知,要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这份通知表面上是应对就业难的问题,希望从源头调控专业,为市场提供更适合的专业人才,更深层次却是安徽省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希望更好地支持安徽省确立的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占比。
整体而言,这种因应市场变化的教育改革值得鼓励。但到底以什么指标来确定哪些专业应该扩招,哪些专业应该停招,“连续三年就业落实率低于60%”是不是一个好指标,值得商榷。我在此分享三点思考。
第一、就事论事,就业落实率是否是评判专业是否有效的指标?以今年为例,就业不足,是专业的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在我看来,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冲击,企业需求不足,企业信心不足是主要问题,专业是否对口仍在其次。此外,我们不能忘记,大学阶段的毕业生,真正能做到就业时专业对口的,其实并不多。大学首先应该提供的是通才教育,为年轻人提供衔接从学校到职场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除了一些特定专业之外,跨界、转行是常有的事情。公务员招聘不会只对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开放,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会只招会计行业的学生。
由此就可以推出第二点,也是值得教育改革者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千万不能落入“计划经济”的盲区中,以为所有专业都可以根据统筹市场需求来规划。确定了十大新兴产业,有计划地增加这些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这值得肯定,但不意味着可以对其他一些冷门专业进行“末位淘汰”。
首先,文理科之间本身就有巨大的差别,历史、哲学等专业一直不算热门,是不是也将面临“末位淘汰”?法学、新闻、会计最近几年也出现就业率欠佳的情况,是不是也需要调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文法学院的诸多专业都是需要保持的,因为它们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其次,即使是理科,也需要区分应用科学与基础研究。从全球创新的角度来看,两者都重要,但应用学科更加市场导向,而基础科研需要国家投入,绝对不能简单地用市场需求或者就业率来评价。所以我建议只能将“末位淘汰”的政策限定在应用型比较强、市场需求导向明显的学科。
第三,我们必须明确,在剧变的时代,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其折旧也会加速。一方面知识更新和迭代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职场的演变确实会彻底淘汰一些岗位。举个例子,会计行业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传统的会计处理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不意味着会计作为一个专业学科要被淘汰,但培养大批量会计处理人员的专业,未来就业率的确堪忧。这时,专业的调整或者将会计学纳入到培养未来全方位管理者的学科中,就显得很必要。
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大学应该怎么制定专业。工业经济时代,分工越来越细,也导致大学的专业越来越细分。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则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在大学教育阶段,通才教育和培养学生未来的可塑性更重要,更具体的专业限定可以推后到研究生阶段。
以此推演,紧跟市场需求扩招重点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没有问题,但持续提升大学的素质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也同样重要。简单地用市场指挥棒来做专业的“末尾淘汰”失之偏颇。
(作者为《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