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夏夜,他们带来家乡和民族的独特才艺文化

教育专栏 0

台风“烟花”撤离上海之后,7月30日魔都迎来了一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才艺盛宴。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音乐俱乐部,来自中国四川宝兴县嘉绒藏族、黑龙江逊克县鄂伦春族、贵州阿妹戚托小镇苗族、贵州从江县小黄侗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蒙古族,5个地区的30多位少数民族才艺师生为600多位上海城市亲子家庭带来了他们民族和家乡独特的文化才艺表演。


嘉绒藏族《启航夹金山》弦子舞

鄂伦春族《密境兴安》口弦琴

热情奔放的草原踢踏舞,细腻欢快的阿妹戚托舞,拥有神奇声响的口弦琴……这些起源于各民族生活中的独特艺术形式都让城市亲子家庭特别惊奇。每个节目中,少数民族师生代表都会和观众们互动分享才艺背后的小故事,揭开“神秘”、展现出每个艺术形态背后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和意义。

民族艺术的生存、传承与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之间,一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挣扎,很多美好的民族文化、特色、习俗都在还没来得及“适应”和“转变”之前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来自大山”民族文化教育项目多年以来坚持帮助中国乡村少数民族的学校开设民族才艺兴趣课堂,为孩子们创造和提供每年到城市展示、交流民族文化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们渐渐地把追随潮流文化的眼光转向本民族积淀的文化宝藏,通过民族文化才艺的浸润,建立起老师和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这股文化自信力,不仅能够帮助每个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也是中国乡村振兴和发展的灵魂力量。

比如在这次舞台上表演侗族叙事歌曲的侗族小哥哥吴俊龙,他是2014年的时候跟随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小黄村的“侗族大歌”才艺老师来过上海的小学员。现在他长大了,已经开始从事侗族艺术的传承工作,并且正在参加“贵州省文明旅游志愿者形象大使大赛”。他说他要用他的歌声让全世界都喜欢上贵州,喜欢上侗族的音乐艺术。


侗族琵琶弹唱

这次演出是“来自大山”的孩子们第13次在上海的才艺表演。也是时隔2019、2020年两年后重回上海舞台的“大山的回响”。文化艺术的融合,是这次“大山的回响”民族文化才艺汇演的主旋律。

演出中,来自于贵州阿妹戚托小镇益童乐园的6位苗族姑娘不仅带来了苗族特色的芦笙舞,还表演了她们生活地区的晴隆县彝族的“阿妹戚托舞”。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同为跳脚舞,但与“来自大山”公益项目支持的云南楚雄州三台县的彝族三跺脚跳脚舞在风格、步法和节奏上都有很大不同,但彝族舞蹈的快乐奔放一如既往。

很多老观众对于演出中的民族时尚秀也特别的惊叹。其实这次创新尝试,是来自于中国区地球小姐&地球夫人的组委会委员及培训师,Weino Wang老师的提议。为此在夏令营期间她每天早上7点赶到夏令营大本营,亲自带着孩子们刻苦练习。正式演出时,蒙古族巴图布和老师的原创蒙语rap的加入,让这个节目瞬间燃爆!

孩子们有模有样的专业走秀

另外在本次“小小传承人”们的才艺汇演中,依然有城市儿童艺术团队的加入,并第一次尝试城市儿童艺术团队全程参与夏令营,体验真正的文化融合。“来自大山”项目于今年元旦发行的一首由蒙古族老师原创的蒙语歌曲《回响的旋律》在这次的舞台上由蒙古族儿童和全程参与的汉族儿童共同演绎。

终于同台一起演唱这首《回响的旋律》

“来自大山”项目负责人安老师在演出结束后感慨的说:“交朋友,一起合作,同台演唱,这些过程都是孩子们特别美好的经历,也是一次真正的文化交融,美美与共的成长体验。

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宝藏,这些宝藏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发展,构成了中国丰富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自信。这份文化自信,值得我们每个人为此传承和骄傲。

[ 来自大山项目介绍 ]

“来自大山”是于2012年发起的民族文化才艺教育公益项目,由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发起并运营。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是注册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家公益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是上海市静安区团区委。

项目通过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办文化才艺课和民族文化节,给孩子们创造学习本民族歌曲、舞蹈、乐器、手工艺、语言文字的艺术教育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帮助孩子们找到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力。同时,通过夏令营和民族文化探访交流活动,搭建少数民族学生和城市亲子家庭交流的桥梁,增进彼此了解、共同体验绚烂的多民族文化。项目从2012年至今,来自19个民族的43所少数民族学校,超过4000多位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文化才艺,建立从内向外的文化自信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