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纳·齐特尔曼
取得成功的残障人士可以为每个人树立榜样。我们从心理学研究中了解到,不成功的人往往将自己视为外部环境的受害者,而成功的人则将自己视为命运的塑造者。心理学家将这两种情况视为人们的“内控点”(即行为取决于自己的控制)和“外控点”(即行为取决于外部的控制力量)。
我写了一本关于成功的残障人士的书,过程中我采访过许多残障人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特别令我动容的案例。
不要将生命浪费在抱怨上
来自德国的年轻人菲利克斯·克里泽(Felix Klieser)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法国圆号手之一,他还在中国举办了一些音乐会。虽然菲利克斯有先天性上肢残缺,但是就像所有成功人士一样,他认为自己是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不利环境的受害者。 “当然,我本可以把精力浪费在为自己感到难过上,或是向世界抱怨一切的不公。”他告诉我,“但任何这样过来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这么做不会帮助你取得任何成就。”
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我曾与画廊老板约翰·柯尼希(Johann König)进行交谈,他是德国最成功的艺术品经销商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当他开设第一家画廊时,他几乎是完全失明的。然而到了今天,在总共进行了大约 30 次手术后,他恢复了 30% 到 40% 的视力。约翰知道如何将劣势——他的视力障碍——转化为优势。 “矛盾的是,”他说,“我的残疾可能是我成功的关键。”他的失明就像一剂灵药,加强了他内在的专注力,并提高了他的感知力,帮助他形成了对艺术的敏锐嗅觉。
不要低估信念的力量
在我所有的采访对象中,美国登山者艾瑞克·维汉梅尔(Erik Weihenmayer)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他在 20 年前成为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征服过七大顶峰(分别位于七大洲的七大高峰)的人之一。在为我的书做访谈时,艾瑞克对我说:“我每天都会花15分钟想象自己站在峰顶上,到了我几乎可以听到我登山杖下清脆雪声的程度。我听到绳索的声音,感觉到了空气的寒冷,感受到了队友们的心情,感觉到热泪在我脸上划过——我真的会泪流满面,因为我真的在那里。当我真正登上珠峰的时候,我已经在心里登过 100 遍了。我认为要把那种信念编织到我的潜意识中,才能帮助我真正地去到那里。”
他们是残疾人,也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或许他们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为人熟知,但从古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他们的成功往往都很相似,都来自于对于命运不公的抗争,以及对于主宰自己命运的顽强信念。
被评为”最著名的残疾人成功人士”的史蒂芬·霍金在自传中写道:“我不必为本科生讲课或教书,也不必参加乏味而费时的委员会,所以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在他看来,残疾人应该“专注于那些不会为他们的残疾所阻碍的事情,而不是为他们不能做的事情而感到遗憾。”
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几乎已经完全失聪,也已经几近失明。他在给他的好友尼古拉斯·兹梅斯卡尔(Nikolaus Zmeskall)的信中说道:“勇气是人类最宝贵的品德,高于其他一切。而我,正有勇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