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背后折射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以及部分学生盲目跟风报考的问题。 2021年11月20日,考研的学子在合肥市图书馆门口排起了长队,等待入馆学习。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考研人数462万、创历史新高的网传消息冲上热搜。
这并非官方向外发布的数据,而是据称参加由教育部人社部在11月19日召开的就业工作会议的高校老师在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这一数据真假难辨。而已有自媒体据此数据分析2022年将是最难考研年,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考研人数突破400万,比去年增加85万。
在笔者看来,2022年具体的考研人数还要等官方公布,不能以讹传讹。而考研人数增加是在预料之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加大,因为相当数量的报名者,一方面并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并没有做好考研准备,是先报名再说。考研人数增加,折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以及部分学生盲目跟风报考的问题。
去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开考前,也有自媒体预测考研人数达到422万,但最终数据只有377万,相差45万。炒作研究生报考人数多,无非是通过刺激考生的焦虑,来博取关注。一些考研辅导机构,也推波助澜。
而就是考研人数真的达到462万,也不是说今年的考研就竞争难度更大。首先,新增的报考人数,并不会加剧名校考研的难度,有竞争力的考生就那么多,其次,有相当数量报名者,是以“多一个机会多一条路”的心态对待考研,这好比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火爆与公务员招考报名火爆,只要有机会,先报名再说。
近年来考研人数持续增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前年为874万,去年为909万,2022年很可能超过100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也是持续扩招的结果。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就更严峻。与就业难对应,就是考研热。
二是“学历高消费问题”更严重,虽然针对用人单位招录片面提出高学历要求,我国已经在进行治理,要求扭转唯学历用人导向,但是,从用人单位具体的招录情况看,学历高消费问题有加剧的趋势。如有的地方招聘中小学教师,都要求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这种用人导向下,本科毕业生,也就不得不考研,以提升学历与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的考研报名者,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以更好的就业。
三是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这已经是老问题了,但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首先是以考研率作为办学政绩,并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其次是以围绕考研组织教学,节省办学成本,不开设或者不开好与考研无关的课程。这带来的问题是,所有学生都被教育、鼓动去考研,不考研变为另类,而应试考研一方面使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有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并没有接受完整本科教育,另一方面使没有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只有再次复读考研。
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存在这一倾向,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专升本,在读完本科后,再考专业硕士。这被认为是最好的“逆袭”之路。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偏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以升学为导向办学,会刺激学生的高学历需求。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考研人数增加,社会也呼吁研究生扩招,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考研梦。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 110.66万人,比上年增加19.00万人,增长20.74%。其中,博士生11.60万人,硕士生99.05万人。研究生扩招,当然可以让更多学生获得读研究生的机会,但是,扩招也会刺激研究生报考热。随着研究生进一步扩招,很多本科生会形成这样一种成才观:本科学历是不够用的,必须考研究生,至少获得硕士文凭,这就完全以提高学历作为考研规划的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扩招研究生,不会愁没有生源,但如果不重视质量控制,就会出现研究生教育泡沫。
引导学生理性考研,从用人角度看,需要扭转唯学历导向,治理学历高消费问题;从学校办学角度看,必须坚持学校办学定位,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这也是应对高校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所在。如果本科毕业生与高职毕业生,就有不错的就业出路,也就不会都走上考研的华山一条道。文丨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