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300万考生落榜 真的是考研太难了吗?

教育频道 0

  3月11日,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比如,与2021年相比,A区学硕历史学、艺术学上涨15分,哲学、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上涨12分。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考研难”也再次引发热议。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线上涨,就等于考研变难了吗?

  按照国家线划线规则,在招生计划增加的情况下,今年国家线对应的考生名次,其实比去年国家线对应的考生名次低。而之所以国家线上涨,主要原因是考题难度更低或者考生的整体考试成绩有所提高。研考和高考一样,上线、入围复试,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在所有报考考生中的排名。

  从研究生招生计划角度看,研考其实变得更简单。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21年已经达到105.07万人,比2015年硕士生招生规模(57.06万人)增加了近一倍。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就是保持小幅增长,招生计划也会超过110万。如果是按扩大20%划定分数线,上线的学生将有132万。

  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大量的学生不能“上岸”,因为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算下来,就会有300万左右的考研生落榜。对于这300多万落榜生来说,考研自然很“难”。

  对此,有人认为,考研难是因为考研人数快速增加,而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跟不上报考人数的增加,造成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较低。于是,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考研需求,应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这种看法是必须警惕的。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确实会让更多考研生“上岸”。可是,怎么保障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不考虑生源与培养质量保障的扩招,就是在给研究生教育注水,会导致研究生教育贬值,并助推学历高消费问题。

  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已经超过百万时,还在感慨考研难,真正的问题或许是,报名参加考研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被裹挟到考研之中。这不但让考研变得异常火爆,而且也误导他们的学业发展,影响他们的求学与就业。

  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被学校教育要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考进名校,实现身份的转变。这貌似是在激励学生上进,但是这种教育却是偏离学校的办学定位的,这些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却变为以学历为导向。

  在学历导向下,不少学校就围绕考研组织教学,学生也只关注考研科目的学习。调查显示,有的地方本科院校选择考研的学生超过90%。而很多学生也表示,除了学习几门考研科目内容之外,大学里没有学到什么。

这是应试考研的必然结果:围绕考研教学,边缘化非考研科目教学,提高了考研科目成绩,却影响整体本科教育质量,以及研究生生源质量。而只学考研科目,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的学生,也很难找到工作,考研就又变为他们“最适合”的就业避风港:明年再考……陷入低效循环。

  所以,一些大学还是要认识到,过分鼓励学生考研,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大量的教育浪费。

  而要引导学生理性考研,关键有二。一是,所有高等学校坚持自身的办学定位,尤其是体量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回归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完整的高质量本科教育,而不是把学生都“教育到”走考研这条路。

  二是,必须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治理社会存在的学历高消费现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并根据代表委员的意见,增加了“学历歧视”和“公平就业环境”等内容。这反映了国家对公平就业的重视。

  所以,综合来看,“考研难”或许只是一个表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就业,而解决就业的关键在高校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上。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落榜 考研 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