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教育部网站公示了,共计49所高校的50个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其中,东莞理工学院是唯一一所入选2个现代产业学院的学校。
2020年8月份,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2021年1月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按照“分区论证、试点先行、分批启动”的原则,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
首批计划在“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领域建设30个左右育人成效显著、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用联动深入的现代产业学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船舶与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教育部将发布《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办法》,规范学院建设与运行,每两年开展一次建设绩效评价。
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如下:
根据《建设指南》,现代产业学院肩负七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
3。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
4。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
5。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6。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
7。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
(来源:教育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