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个日常工作中很经常遇见的例子:
A刚刚空降到一家公司担任经理岗位(属于中层管理人员),本来想着大展一番拳脚,谁曾想还没两星期就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
1、公司原来的员工资历都比较深,对于新担任经理的A表面客气内里抵触,实际上根本不听指挥,有事情也还是直接汇报给了老板。
2、A有心在公司推行一些新的措施,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因此也并没有采取强制执行的手段,而是以一种“建议”的方式进行。然而老员工们对此要么不置与否,要么淡淡地说“这件事情我们之前就做过,失败了”。
3、A向将她聘请进来的老板阐述了这些情况,但老板只是微笑着拍了拍他肩膀说“相信你可以处理好这件事情的”,就没有下文了。
想问大家的是:
假如你是A,你将如何思考以及处理这种情况?
假如你是老板,对于这个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假如你是公司的老员工,你又是怎么看待“外来的和尚”的?
对于这个案例,许多人纷纷表示小A应该放下身段,深耕业务,用业绩说话,用业绩证明自己。
通过这些评论,我隐约感觉到大家对于“到底什么是管理”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总觉得所谓“管理者”,就一定必须是像关羽张飞这样能够冲锋陷阵的猛将,要有“业绩”,这样的上司才能够让下属服从。
但....诸葛亮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难道就不是管理者了吗?而且谁又规定管理者就一定得是上司的?
事实上,只要一个人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他人取得更大的效益和更高的效益,担任监督、促进、协调等职能,那么他就可以称之为“管理者”。
只不过,过往许多公司为了减少沟通时由于认知不一致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于是赋予了管理者更高职位的光环(专业术语称之为“法定权”,例如A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B却不这么认为,假如A有更高的职位加持,B就有可能依然还是按照A所说的去做),于是让许多人产生了管理者=高职位的误解。
但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大家认为法定权还能够像过往那样在管理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吗?
不现实。
在80年代,提倡“即使不认同但依然服从上司安排”,在这样的思潮下,即使内心抗拒至少也能够把原本100分的工作干到80分。
就好像是我想让儿子随我去散步,儿子偷懒不想去,我大声吼了一句:“我是你爹,我说去就去,我这是为了你好!”,然后儿子就不情不愿地就跟着我去了。
可现在的主流价值观是“既然我认为是错的,那为什么还要做”,正如同儿子小的时候还能勉强接受我的管教,可假如在他20好几时我还吼他的话,相信他只会轻飘飘地给我翻一个白眼。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100分的工作能够做到60分就已经算很不错了。
于是,逼迫着管理者们必须褪下高职位(我是你爹)的外衣,回归科学管理的本质。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的管理呢?
复杂来说,管理是人、物、事之间的辩证关系,确保人和物结合之后,能够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做出最有效益的事来;
简单来说,管理就是一种通过别人要效率的手段,它重点要解决的是三个效率的问题:
劳动效率的最大化。
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个人效率的最大化。
什么意思呢?
所谓劳动效率的最大化,就是如何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的产出,盈利,然后让整个组织具备更大的支付能力。
所谓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就是如何明确和标准化组织架构、工作规范等,让组织内的人员能够像相互咬合的齿轮一样,一个带动一个地有序运转。
所谓个人效率的最大化,就是如何通过激励手段,最大化地激发个人的善意和积极性,然后更多输出个人的价值。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效率必须是递进的,也就是说,要先解决劳动效率之后,再到组织效率,尔后到个人效率。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提升了劳动效率之后,才具备支付能力,才具备企业持续经营下去的能力,否则就是因噎废食。
对高级别管理者的要求:除了你自己团队的业务产出外,要更多思考:如何赋能公司所有团队?如何设计一套机制鼓励每个人的创新积极性?如何系统性激发团队的战斗力和斗志?你要不断地观察和思考,去推动一些系统的落地。
不会每个人都这么想的。如果你一旦开始这么想,你就走上了高级管理的道路。
圣瀚卓越管理-浙数文化旗下关注企业管理培训的子品牌,以学习资源为核心,采用开放平台模式,满足企业各种培训场景需求,结合VR、移动技术的软硬件混合式培训,为企业快速搭建有效、开放的在线学习平台。
致力于为企业学习者创造有趣、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可控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平台搭建、课程建设、专家服务、运营支持等,帮助企业从线上线下解决员工培训的各类问题。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真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为自己的事业生涯铺好后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