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而对于乡村而言,教育是发展之根本,既承担了育人的功能,还为乡村的未来提供人才支撑。城乡教育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乡村教育不但关系着乡村的未来,还与城市息息相关。优秀的乡村教育可以提高乡村人的质量,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的长期繁荣,甚至可以加速人的城市化和提高城市化的质量。然而乡村教育正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陈旧等困难,因此针对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道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乡土教育调研团队于8月27日对东北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进行了线上专访。
乡村发展需改观
在会议的开始,王海英教授先分析目前大多数人不愿回乡村的主要原因,从她之前做过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人们去乡村的主要因素并非薪资,而是周围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只有外围环境发生改变时,乡村才有可能吸引到一些优秀的人才。这种变化是长时间的,现在能做的是转变我们的观念,乡村不是城市的反义词,所以国家越来越强调农村资源的珍贵和城乡的共同发展。
乡村资源助教育
随后,王海英教授提到将乡村原有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对此她举了一个小组种菜园的例子,小小的一片菜园既能促进孩子们的认知学习,其中还涉及了种植面积之类的数学知识,在丰收售卖期间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协调沟通能力。通过设计课程,将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对家乡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促进和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这样一套课程背后的设计逻辑是基于STEAM的理念,后来因为乡村学校缺乏科学教师,就逐渐转换成PBL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待改变
PBL教学方法的推进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首先面临了乡村教师整体观念转变的困难。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负责听,教师负责讲,而PBL的教学方法却与之相反,需要将教师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由学生发言思考。其次是年轻教师的缺乏,年轻教师有着更容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尽管目前乡村有一部分年轻教师,但他们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师资质量和师资素质水平也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王海英教授建议深化乡村教师的激励政策,虽然国家提出了教育评价改革,但真正实践起来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乡土课程利振兴
最后谈及乡土课程如何影响乡村振兴时,王海英教授表达了她的看法。她认为乡土课程有三个影响层面:第一层面是乡土课程通过活动,建立孩子们与乡村的连接,进而使他们产生情感认同;第二层面是课程引入认知因素,能促进整体综合能力的发展;第三层面是希望可以让孩子们参与乡村社会的改造过程,例如之前某乡村学校让孩子们参与了乡村厕所的设计项目。在她看来,如今真正好的教育并非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去与学生沟通,为他们创造有更多表现机会的教育环境。
图为首经贸乡土教育调研团队对王海英教授进行线上专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丁戈提供
通过本次专访,实践队员们对乡村发展现状和乡村教育的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能将实践与课本相结合,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