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高考第一天,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高三班主任刘倩特意穿着红上衣,早早地守候在考点校门口,迎接自己的学生。
虽然都戴着口罩,刘倩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学生,“戴手表了吗?”“准考证都准备好了吧?”……她细心地跟每个学生打招呼。“放心吧,老师,您都嘱咐好几遍了。”孩子们回应着,冲刘倩比出“胜利”的手势。
望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刘倩仿佛看到了17年前的自己。
2003年,刘倩在河北参加高考。受“非典”影响,考前学校全封闭管理,她和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全由老师负责。那时,刘倩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送学生高考,更没想到自己的高考经历,竟能为考生们“减压”。
疫情突至,新高考首考、居家备考……今年的高考生面临多重考验。高考前,有学生找刘倩寻求安慰,“这次疫情让我们成了‘最难’的一拨考生,我有点慌。”还有的考生好奇地问刘倩,“老师,您当年高考难不难?”……
刘倩干脆在最后一次“云班会”上分享了自己的高考经历。
“高三那年住校,因为疫情,学校封闭,父母只能隔着校门给我送吃的。住校,让我变得更独立、更自律,长时间见不到父母,也让我格外珍视亲情,父母当时的叮嘱甚至是唠叨,现在都觉得特别温暖。”
“高考对于你们和我一样,是一次重要考验。然而,对于人生而言,高考也只是一次经历。很多年后,你们会和我一样,忘记很多曾经以为会铭记的东西,也许记住的可能是一些当时没有留意过的温暖。”
隔着屏幕,班上30位高考考生静静地听着刘倩回忆自己的高考,每个人都思考着自己即将面对的考试……“下课”后,有同学跟刘倩说:“老师,我觉得心里踏实了。”“经历了这次疫情,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刘倩说着,开心地笑了。
考试前一天,刘倩给所有同学发了一条斟酌了很久的微信。她写道:“孩子们,这一路你们秉承‘赶考精神’,应对疫情,如今迎来高考的终点,希望你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坚忍的毅力,从容不迫、自信地迈进考场,能以平和的心态,沉着冷静、仔细审题、胆大心细,用智慧书写18岁成人的华章。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奔涌吧,后浪!2020年高考,加油!”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刘冕 王海欣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